联系我们 / ContactUs
中山市青少年体育舞蹈协会
电话:0760-22112505
手机:13902597709
传真:0760-22112505
地址:中山市小榄镇体育馆北门大厅、小榄悦和丰三楼COO5卡
网址:
http://www.zswdxh.com
|
体育舞蹈,如何实现艺术创作新突破?
2024/5/5
恰恰、伦巴、华尔兹……近日,地坛体育馆热闹非凡,2024第十六届北京市体育大会体育舞蹈比赛集结了来自全国128支代表队、1400余名参赛选手,他们身随心动,尽情展现体育与舞蹈融合的魅力。同时,北京舞蹈学院原创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也在近日上演,探索国标舞从赛场到剧场的中式美学道路…近年来,《醒·狮》《咏春》《觉》等具有体育特色、彰显力与美交融的舞剧和舞蹈作品不断涌现,甚至形成“出圈”观演热潮,引起业界和大众广泛热议,体育为舞蹈艺术不断开拓的创作新空间。无论是舞蹈院团还是个人舞蹈工作室,尤其是在历届全国体育院校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演中脱颖而出的舞蹈作品,皆可见体育舞蹈不断呈现出视野拓宽、题材多元、技法创新的可喜趋势。然而,体育与舞蹈的融合仍面临挑战。如何在保持体育特色的同时,变革创作思维、拓展舞蹈艺术空间、创新技术与形式,实现更好的艺术创新创造,值得深入思考。体育题材舞蹈作品的创作力量丰富多元,涵盖了艺术院团、中小学校以及全国体育院校的舞蹈专业。一些艺术院团在体育项目与舞蹈艺术融合创作上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追求,比如侯莹现代舞团的舞剧《消失》和广州歌舞剧院的舞剧《龙·舟》等都有不俗表现。而中小学校园舞蹈创作则成为体育题材舞蹈的新兴力量,学生们的热情与创造力使作品充满活力和创意,展现了新时代少年儿童阳光向上、快乐成长的精神面貌和对体育的热爱。《攀登攀登》 《“童”心协力》《就是不服气》等舞蹈作品充分张扬生命意识,表现出少年儿童强烈的生命情感和成长过程中个性自由的表达,这些作品为体育题材舞蹈创作注入了新活力,并通过“小荷风采”“荷花少年”等少儿舞蹈艺术展演等平台广为传播。体育院校的体育题材舞蹈作品则代表了其舞蹈专业的教学成果,如《攀登》《博弈》和《排·练》等作品涉及登山、拔河、排球等多个运动项目,舞蹈编创通过精简运动过程、简化运动步伐等形式将体育项目基本技术动作与当代舞相融合,也在道具使用上选用体育项目的运动器械以及代表性场景道具,并突破原体育项目服装的限制进行舞蹈化设计,在队形方面则根据体育项目的相关场景进行艺术创作,使其以形象性、象征性服务于舞蹈的主题表达。纵观当下体育舞蹈创作可见,体育题材舞蹈创作在结构方法、语言形式、艺术手法等维度都具有突破性并日渐成熟,但其创作“公式化”问题仍相对突出,常常陷入“励志+叙事简单化+线性化”的模式化创作,即主人公对一项运动项目抱有体育精神的信仰,为梦想而拼搏,遇到挫折经历失败,痛苦的挣扎后,几乎要放弃但突然觉醒再继续坚持,最终见证成功。这类缺乏新意的创作,往往成为披着“体育”外衣的“心灵鸡汤式舞蹈”,难以在艺术上取得突破,也就难以对观众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如何突破这种创作瓶颈,不断探索新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满足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是众多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一部成功的体育题材舞蹈作品,不仅要聚焦具有一定社会认知度的体育项目或体育技术元素,还要追求体育价值本体之外的更宽泛更深远的人文内涵,因此要在表现体育拼搏精神之外,探寻更深刻的关于人性、人生、情感的主题表达,探寻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寻求与当下社会生活与个体息息相关的价值表达,创作出充满时代气息凸显时代精神的舞蹈作品,这是创作者在走出“公式化”创作基础上要进一步实践的方向。自1990年央视将艺术体操《变奏曲》搬上春晚舞台后,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通过舞台展现了它们的魅力。在2018年央视总台春晚作品《波涛之上》中,国家技巧队队员以展翅搏击的海燕形象亮相,展示了“飞人”“360度直旋”“跳绳”和“甩浪”等高难度动作,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2019年央视总台春晚的节目《绽放》深入挖掘了花样游泳项目的特色,实现了精彩的舞台化呈现。到了2023年,央视总台元宵晚会上,中国国家艺术体操队的《威风霓裳》更是巧妙地将球、带、圈与传统中国舞蹈融为一体,追求的舞台之美。可见体育项目中的高难度技术动作蕴含舞台化表演的巨大潜力。舞台不仅为体育项目提供了全新的展示空间,还极大地丰富了其表现形式。例如,艺术体操中的“绳圈球带棒”器械所展现的高难度技术动作,以及啦啦操和技巧项目中的托举、腾翻、抛接等技巧,都极其适合舞台化表演,会为舞台艺术表演注入新元素、带来新样态。作为体育项目舞台化的重要主体,体育院校的许多创作往往能突破单一“绝活”展现,融入更多叙事性表达。例如首都体育学院的作品《春》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刘长春出征奥运会的艰辛历程,创新手法服务情节,不仅打破了体育项目“拙于叙事抒情”的固有印象,还利用体育项目“惊险奇绝美”的特性,在舞蹈剧情推动、人物塑造及情绪渲染方面,探索了全新的舞台表达空间。南京体育学院的作品《长津湖》则采用切片式叙事,精选电影中的代表性事件,成功塑造了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其中,重头戏“铁骨攻坚”为凸显英雄精神,特别设计了高空抛接人的舞台表演,充分展现了体育运动项目的技巧优势,实现了以巧制胜的舞台效果。总的来看,在依托体育项目的舞蹈创作的多元化发展中,如何突破单一“绝活”展现,让“技术”与“艺术”更加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舞蹈化”呈现,依然是创作者必须深思并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塑造典型艺术形象等手段提高艺术性,需要作者突破自我,对从事体育项目的运动员表演者而言,更是巨大挑战。在技巧与艺术融合中完成情感表达,亦是体育项目舞台化表演的关键和难点。在舞台体育项目舞台化创作中,为了抒情和叙事而削弱体育本质,为凸显技术而生硬编造情节,以及为了表达艺术而强行融合技术,都是应当避免的败笔。此外,既精通体育又擅长舞台创作的编导人才依然稀缺。当前,尽管许多舞蹈编导充满创作热情,但对体育项目的不了解限制了其创作空间。因此,期待更多热爱体育项目、善于学习的复合型编导人才加入,为体育项目舞台化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国际标准舞是当下国人熟悉和喜爱的舞蹈形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竞技比赛对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普及和发展,国标舞越来越不仅于竞技赛场,更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前行,即既以国际视角推动国标舞的体育竞技,同时探索用这种西方舞蹈语汇讲述中国故事,拓展表达新空间。尤值一提的是,近二十年来,国标舞剧目创作相继在中国舞蹈“荷花奖”“CCTV电视舞蹈大赛”和“桃李杯”等全国舞蹈艺术平台展现艺术风采,凸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标舞艺术魅力。目前,国标舞学科在我国艺术院校和体育院校中广泛开设,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但就整体发展而言,尽管许多院校选手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佳绩,但中西方舞蹈文化的差异以及艺术表现力的不足,仍限制了中国国标舞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深入实践和提升国标舞艺术创作这一发展新路径,更多地将其从赛场引入剧场和舞台,是推动国标舞本土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国标舞学科建设中亟待提升的重要课题。为此,近年来一些艺术院校和体育院校积极探索国标舞“中国特色艺术化道路”的转向,突破竞技限制,创作出大量融入现实生活、融合中西舞蹈元素、展现全新文化诉求与情趣、富含中国人文内涵的国标舞作品。例如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国标舞蹈诗《一条大河》以新时代中国南水北调精神为灵感,融合中国舞蹈与国标舞,展现中西文化融合之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与上海市舞蹈学校合作的舞剧《黄河》,以象征手法再现《黄河大合唱》的内涵,展现国标舞竞技色彩与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西安体育学院的舞蹈作品《薪火》,体现了国标舞与武术项目的相交相融。北京体育大学的舞蹈作品《信仰》将国标舞语汇与现代舞相融,演绎《共产党宣言》,致敬革命先驱。天津体育学院的舞蹈作品《泥人说》运用大舞台讲中国小故事,用舞蹈塑造天津形象、讲述天津故事。吉林体育学院的舞蹈作品《躬耕于田·筑梦稻香》让稻田耕耘者的形象跃于舞台上。综合来看,目前国标舞艺术表演舞剧目创作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融合其他舞蹈语汇,甚至淡化体育舞蹈元素进行创作;二是坚守国标舞的纯正性进行创作。无论哪种倾向,国标舞艺术作品和剧目创作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仍需深入探索国标舞与其他舞蹈语汇及民族文化融合的“度”,深入思考和着力于如何坚守本土文化、尊重外来文化,探寻新时代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表达方式,深入研究如何构建国标舞艺术编创的核心理论体系,以及如何培养相关创作人才,等等,切实推动国标舞艺术创作质量的持续提升,创作出更多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佳作。体育与舞蹈的相遇,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不断为体育界和舞蹈界拓展出一个可以无限发展的新疆域。如何深化对这种国际舞蹈语汇与自我文化传统、体育与舞蹈文化的探索,如何打破艺术与体育之间可穿越的壁垒,让体育的力量助力艺术飞翔的翅膀,是今天相关从业者要用心践行的时代使命。
|